桥梁“诺奖”:何以武隆双堡特大桥?
2025-08-04 10:23:32 来源: 武隆区融媒体中心
当钢铁彩虹飞架武隆峡谷,一项刷新世界桥梁史的壮举正接受全球瞩目。
4月22日,第42届国际桥梁大会(IBC)将"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奖"授予渝湘复线高速公路双堡特大桥,这项全球桥梁界"诺贝尔奖"的加冕,见证着中国基建跨越式发展。
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奖(Gustav Lindenthal Medal)是国际桥梁大会(IBC)为优秀桥梁工程设立的杰出成就奖,全球每年仅授予一座桥梁,旨在表彰近年来在桥梁工程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展示技术和材料创新、美学价值、与环境的和谐或成功的社会参与,在世界桥梁界具有极高的影响力。
双堡特大桥为何能够在国际上突出重围,请跟随记者解码双堡特大桥问鼎桥梁界“诺贝尔奖”之路。
技术突围:三项世界第一 两项国内首创
在武隆长坝镇群山的怀抱中,双堡特大桥以2×405米双跨连续拱桥的雄姿,创下三项令世界惊叹的纪录:双连拱跨径、独立吊塔的缆索吊跨径、同等结构的缆索吊吊重三项指标均问鼎全球之冠。
中交二公局巴彭路8标一分部总工程师尹涛揭秘,双堡特大桥所在的渝湘复线高速公路平均桥隧比达80%,是重庆高速公路建设史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项目之一。
建设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山区峡谷桥梁建造环境复杂多变、大型设备和传统工艺无法施展以及拱桥的独特结构。
凭借着专业知识和辛勤努力,建设团队在无先例可循的困境中,开发出适用于复杂地形的大跨径千米级缆索吊装系统,在国内首次使用三维激光扫描数字预拼装技术替代实体预拼,智能索解决中间墩不平衡扣挂问题,有效解决了世界第一双跨连续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施工等关键技术难题。
双堡特大桥的修建是中国工程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为世界长里程、高桥隧比高速公路建设提供了“中国经验”。
2020年12月奠基,2024年12月通车,这座耗时4年,参与建设达400余人的双堡特大桥成为连接山区与城市的重要通道,为重庆市的交通网络增添了新的血液,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的交通便利性。自此,中国的桥梁建设技术再次引领世界潮流,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领先地位。
美学革命:钢铁与喀斯特的时空对话
双堡特大桥隐匿于长坝镇的高山峡谷与崇山峻岭之间,以现代工程之力重塑了山川的壮阔叙事,其美学意蕴既源于技术与自然的博弈共生,也在于时空交叠中激发的诗意感知。
从外形上看,连续拱桥的造型颇具特色。双跨峡谷,犹如在山沟中架起了两道彩虹,那流畅的弧线,仿佛在山水之间勾勒出的优美画卷,与周围的高山峡谷相互映衬。每一道拱又像是大地挺起的脊梁,展现出一种坚韧而又富有韵律的美感。
桥身线条的直线与曲线,与喀斯特地貌的嶙峋形成对比,呼应着群山的连绵起伏。这种“对抗中的和谐”隐喻了人类工程对自然的敬畏:并非征服,而是以谦卑的姿态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握手。
车行桥上,视野随桥面弧度起伏展开,侧边是峡谷的垂直震撼,前方是远山如浪的层叠透视。云雾缭绕时,桥体若隐若现,仿若通往“天空”的彩虹之桥。
大桥的线条简洁而大气,既蕴含着现代工程技术的简洁之美,又与自然环境的粗犷、雄浑相得益彰。
生态答卷:绿水青山的守护宣言
武隆的工程蓝图里,生态优先是发展的底线。在峭壁深谷间,建设者以生态为笔,书写了现代工程最动人的篇章。
双堡特大桥在选址和设计时,充分考虑周边地形的起伏、山脉的走势和河流的流向等自然因素,顺着地形而建,其连续拱桥的造型与周围的峡谷等自然景观相呼应,展现出独特的美感。
为解决材料运输困难,建运输便道破坏生态的难题,建设者们创新性地提出用行车索道桥代替运输便道。
245米跨度的行车索道桥代替7公里长的运输便道,守护农田近8亩,让2700棵百年古树继续聆听山风,8亩农田依旧倒映星辉,更使2万余立方米废气永封于蓝图,彰显着基建狂魔的生态觉醒。
建成后的双堡特大桥与高山、峡谷、河流等自然元素共同构成一幅令人惊叹的画面,这种融合体现了人工建筑与自然之间微妙而美好的平衡,是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典范之作,更诉说着绿水青山的守护誓言。
桥链经济:一座桥激活的乡村振兴方程式
双堡特大桥从建设之初,就备受关注。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重庆日报等央级和市级主流媒体对其进行广泛关注和报道,入选了2024年交通运输科普微视频,获得了第三届全国公路微创新大赛铜奖、第五届全国公路微创新大赛银奖。
这座"云端虹桥"如今正释放出强劲的经济动能:日均接待游客突破3000人次,村民山货销售额同比翻番,餐饮业采取预约制,果园采摘游火热。因桥而兴的"桥乡经济"已初具规模——研学基地、水边露营、野外徒步、户外烧烤等新业态蓬勃生长。
行车索道桥在网络上冲上热搜。“桥下是悬崖,桥上是重车,真是惊险与刺激的化身!”“在这桥上开重车需要多强大的心脏?”网友纷纷留言关注。
寻着桥的足迹,长坝镇的“桥乡”篇章开始活络起来。
最重、最大、首创……一个又一个全新记录凝聚着建设者的智慧和汗水,折射出山区建桥技术的崛起和腾飞。让渝湘复线高速公路缩短山区距离,促进渝东南地区各区县协调发展,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
此刻
这座横跨峡谷的钢铁长虹
正如一把打开未来的钥匙
向世界展示着
中国智造书写的新时代工程传奇
责任编辑:徐力超